有创意!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学子教留守儿童制作环保非遗花灯

作者:撰稿:学生记者 曹旭 权琪 摄影:学生记者 曹旭 审核:李亦亮 王惠时间:2022-07-11点击数:

裁剪纸张、装饰灯体、安装灯管……平日里随处可见的塑料瓶在孩子们的手上变成了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花灯。7月3日,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喜迎二十大,共筑石关梦”教育关爱实践团走进岳西石关乡象形村小学开展“环保走进非遗”特色专题教学,用一堂独特的“手工课”为留守儿童开辟课余新世界。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彩色的软纸、胶水、小电子灯和裁剪一半的废弃塑料瓶,同学们可以自主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课堂上,主讲老师、美术学专业2020(1)班的朱玥琪向孩子们介绍花灯制作流程,并对孩子们进行分组教学。在小老师们的带领下,29名孩子在课程中制作出了15盏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非遗花灯。

用红纸包裹灯体、将黄色五角星贴在灯穗底端、在灯头写上“祖国强大”……在孩子们做的花灯中,一盏有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元素的花灯显得格外瞩目。花灯制作者、象形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曹映雪介绍,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其献上自己的祝福。“我现在是一名优秀少先队员,以后也会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团员而奋斗。”

“我没想到不起眼的塑料瓶还可以做成花灯,这样它们既可以得到重复利用也不会污染环境,真是一举两得!”象形村小学二年级的吴浩然是一名“海洋迷”,他在展示所作花灯时向周围人介绍了不少海洋知识。吴浩然还坦言,在看到制作材料是塑料瓶时他便联想到这些废弃品对海洋的危害,于是便和同伴们商量选定海洋这一主题展开制作。

朱玥琪介绍,由于非遗花灯的理论知识比较复杂,而课堂中的留守儿童学段不同,她在授课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为此,她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增加了教学动画视频,用通俗易懂、简单生动的方式讲解花灯制作过程,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观察力是无限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中还观察到花灯被点亮时会投射出漂亮的光影,他们能自发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助教之一、英语专业2020(8)班的张静怡对孩子们进行花灯制作的指导,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她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我们在制作中途遇到了纸张破损的困难,但随后我们便一起想办法剪制出一个可爱的小图案将裂口处粘贴起来。”张静怡表示,课堂受益的远远不止学生,学生学习知识、老师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找到最好的师生相处之道。

“通过做花灯的方式了解非遗文化,将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作为活力源泉注入,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永葆活力。”朱玥琪表示,大多数花灯的制作都复杂且耗费材料,而用塑料瓶来代替灯体,将环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她希望,这堂课带来的不止环保理念的传递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在制作非遗工艺品时团队也能用花灯“点亮”孩子们的心灯,用心把温暖传递。

撰稿:学生记者 曹旭 权琪 摄影:学生记者 曹旭 审核:李亦亮 王惠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系地址:安徽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 联系电话:0556-5708125  联系邮箱:waiyu@aqnu.edu.cn  邮政编码:24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