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影定格于独秀园的思想光芒,镜头聚焦在安庆谯楼的古训石刻,快门对准赵朴初故居的淡泊风骨,一部以“探寻廉洁足迹”为主题的短视频,正通过青年的方式转译着皖江大地的清廉底蕴。近日,外国语学院“皖江清风译路行”暑期“三下乡”理论普及宣讲团,带着相机走进安庆三地文化地标,以摄影镜头探寻每处场景的廉洁故事,展现独特的“3D清风”。

独秀园:青春镜头里的“担当”叙事
在独秀园内,拍摄团队确立了“青春视角的廉洁思考”这一主题,他们大胆摒弃传统说教,选择让“青年声音”成为画面的真正主角。画外音由学生亲自撰稿并录制,传递着属于年轻一代的理解与感悟。园内象征“传承”的意象被精心选取入镜,苍劲的松柏、静默的石阶,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接力。负责剪辑的商务英语2023级(2)班姜皓月在后期处理时,特意选择了轻快而有活力的背景音乐。“我们希望打破刻板印象,”他解释道,“用同龄人熟悉的节奏和语境去讲述‘青年与廉洁’的故事,让短片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真正走进大家心里。”团队还捕捉了学生们在园中讨论、沉思的互动场景,展现了当代青年对责任与担当的主动思考。
谯楼:光影聚焦下的“公正”密码
安庆谯楼的影像创作,着力于探寻“古训与当下的深刻共鸣”。镜头语言极具设计感:开篇以极具张力的仰角拍摄谯楼,特别是镌刻着“公生明,廉生威”的古老石刻,厚重的建筑肌理与遒劲的书法刻痕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营造出历史的庄严。随后,镜头自然切换到平视角度,细腻记录下团队成员们驻足石刻前,或凝神细读,或低声交流的思考瞬间,古今对话的意味油然而生。英语(师范)2023级(3)班吴淼同学在拍摄间隙深有感触:“站在这石刻前,你会很直观地感受到,‘公’字的含义穿越了时空。你看这石刻上沧桑的‘公’字,和现代公示栏里醒目的‘公’字,字形或许演变,但追求公正透明的内核,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不同时代紧紧相连。”这种跨越时空的体悟,成为了短片最打动人心的精神内核。
赵朴初故居:微观镜头捕捉的“淡泊”印记
在文化大师赵朴初的故居,创作团队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了“蕴藏于日常细节里的廉洁光辉”。他们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沉下心来,聚焦于故居庭院中那些简朴至极的陈设:一张老旧的木桌,一把磨损的藤椅,一方朴素的砚台。通过精妙的微距镜头,岁月在器物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迹被清晰呈现,仿佛在无声讲述主人经年的朴素坚守;运用舒缓的慢镜头,记录下阳光如何温柔地穿透窗棂,斑驳的光影在刻有家训的匾额上缓缓流淌。这些细腻的刻画,让抽象的“清廉”二字变得可触、可感、可亲。新闻传播学类2024级(2)班刘仁青在操作摄像机时深受触动:“在这里拍摄,我们深刻体会到,赵朴初先生的淡泊名利绝非刻意标榜的姿态,而是早已深深融入其日常起居、一言一行的生活哲学与自然选择。这份融入骨血的清廉,才是最持久、最有生命力的。”
团队希望通过这次的“3D清风”,打破大家对“廉政题材”的刻板印象,而是用细腻的画面语言,让独秀园的“担当”、安庆谯楼的“公正”、赵朴初故居的“淡泊”变得可看、可感、可学,完成皖江三地的清风接力。从历史深处到当下实践,从一地故事到全域共鸣,让廉洁文化在光影与土地间,生生不息。(撰稿:曹心怡 摄影:刘仁青 审核:何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