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外国语学院举办“望道讲坛”系列讲座之“翻译与文学研究暨国际发表专题论坛”。英国斯特灵大学知名学者李赛虹博士和Gemma Robinson博士受邀作专题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共计100余人参加活动,陈水生博士、张玮博士分别担任两场报告的主持人并作现场点评。论坛由副院长黄全灿主持。

李赛虹以“From Restaurant Menu to Manuscript: Practical Pathways to SSCI/A&HCI Publication”为题,从餐饮翻译研究切入,展示了术语翻译、文化适应与传播过程中的多模态互动机制。她以“可口可乐”早期译名历史为案例,指出食品语言翻译中的词汇创造折射出深层的文化认同、市场策略与跨语言适配机制。随后,她结合自身作为《Perspectives》等SSCI/A&HCI期刊编辑与作者的经验,系统讲解了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流程,并重点强调了投稿前需细读期刊指南、精炼摘要与结构、关注同行评审反馈,并善用跨学科资源、参与国际研究社群。最后,她还展示了由她主编的三期特刊选题与审稿标准,鼓励青年学者聚焦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积极参与全球学术对话。

Gemma Robinson博士报告的题目为“Martin Carter’s Poems of Resistance and Transnational Anti-Colonial Poetics”。她深入解读了加勒比诗人马丁·卡特(Martin Carter)20世纪50年代的《英属圭亚那的诗篇》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接受与再出版过程;梳理了该诗集在圭亚那、英国、美国、特立尼达、中国等地的多个版本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处境与政治文化关联;强调了诗歌作为反压迫之声与跨文化纽带的双重作用。报告指出,卡特的“反抗”并非单一的对立,而是与“亲缘”并置:在跨族群、跨地域,乃至跨物种的关联中,构建起共同体的伦理想象;其“绿色意象”体现对生态与家园的守护,与中国人民在抗战记忆中对自由与尊严的坚守形成呼应。

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围绕SSCI期刊选刊策略、术语翻译中的跨文化理解、绿色诗学的中国表达路径等话题积极提问,专家们逐一进行了回应。现场互动积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思维共振频繁。大家纷纷表示,报告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提升国际发表能力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实用指导。
黄全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学术活动主题聚焦前沿,议题回应现实,内容契合需求,呈现出翻译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学术报告与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本土研究与国际对话的双向互动。未来,学院将不断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学术机构的合作,积极打造外语学科发展的国际化平台,推动学院教学和科学研究在全球语境中发声与共鸣。(撰稿、摄影:马龙 审核:江加宏)